ces3421

master
2024-02-0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4.1 一般规定</h1><strong>4.1.1 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各相关的受控设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设备的联动反馈信号。</strong><br>4.1.2 消防联动控制器的电压控制输出应采用直流24V ,其电源容量应满足受控消防设备同时启动且维持工作的控制容量要求。<br><strong>4.1.3 各受控设备接口的特性参数应与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的联动控制信号相匹配。</strong><br><strong>4.1.4 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除应采用联动控制方式外,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strong><br>4.1.5 启动电流较大的消防设备宜分时启动。<br><strong>4.1.6 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备,其联动触发信号应采用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报警信号的“与”逻辑组合。</strong><br><p style="text-align:center;"></p><p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条文说明</strong></p><p></p><br>4.1.1 本条是对消防联动控制器的基本技术要求。通常在火灾报警后经逻辑确认(或人工确认),联动控制器应在3s 内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准确发出联动控制信号给相应的消防设备,当消防设备动作后将动作信号反馈给消防控制室并显示。<br>&nbsp;&nbsp; 消防联动控制器是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消防联动控制器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各相关受控设备发出准确的联动控制信号,控制现场受控设备按预定的要求动作,是完成消防联动控制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时为了保证消防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现场受控设备的动作情况,受控设备的动作反馈信号应反馈给消防联动控制器,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br>4.1.2 消防联动控制器的电压控制输出采用直流24V 主要考虑的是设备和人员安全问题, 24V 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电压。除容量满足受控消防设备同时启动所需的容量外,还要满足传输线径要求,当线路压降超过5% 时,其直流24V 电源应由现场提供。<br>4.1.3 消防联动控制器与各个受控设备之间的接口参数应能够兼容和匹配,保证系统兼容性和可靠性。<br>&nbsp;&nbsp; 一般情况下,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备和现场受控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各自设备对外接口的特性参数不同,在工程的设计、设备选型等环节细化要求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备和现场受控设备接口的特性参数互相匹配,是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建筑消防设施的协同、有效动作的基本技术要求,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br>4.1.4 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等消防设备的手动直接控制应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或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手动控制盘实现,盘上的启停按钮应与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br><h1 style="text-align:center">附录A (规范性附录)碳酸氢钠含量试验方法</h1><strong>A.1 滴定法(仲裁法)</strong><br><strong>A.1.1 方法原理</strong><br>&nbsp; &nbsp; 将干粉灭火剂试样破坏硅膜后,加热蒸馏水溶解过滤,取其滤液,分别以甲酚红-百里酚蓝和溴甲酚绿-甲基红为指示液,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br><strong>A.1.2 试剂</strong><br>&nbsp; &nbsp;&nbsp;试验用试剂:<br>&nbsp; &nbsp;&nbsp;a)丙酮:分析纯;<br>&nbsp; &nbsp;&nbsp;b)三级水:符合GB/T 6682的规定;<br>&nbsp; &nbsp;&nbsp;c)溴甲酚绿乙醇溶液(0.1%);<br>&nbsp; &nbsp;&nbsp;d)甲基红乙醇溶液(0.2%);<br>&nbsp; &nbsp;&nbsp;e)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将溴甲酚绿乙醇溶液(0.1%)与甲基红乙醇溶液(0.2%)按3:1体积比混合,摇匀;<br>&nbsp; &nbsp;&nbsp;f)甲酚红钠盐水溶液(0.1%);<br>&nbsp; &nbsp;&nbsp;g)百里酚蓝钠盐水溶液(0.1%);<br>&nbsp; &nbsp;&nbsp;h)甲酚红-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将甲酚红钠盐水溶液(0.1%)与百里酚蓝钠盐水溶液(0.1%)按1:3体积比混合,摇匀;<br>&nbsp; &nbsp;&nbsp;i)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用盐酸(符合GB/T 622的规定)配制浓度约为0.1 mol/L的水溶液。<br><strong>A.1.3 仪器</strong><br>&nbsp; &nbsp;&nbsp;试验用仪器:<br>&nbsp; &nbsp;&nbsp;a)天平:感量0.2 mg;<br>&nbsp; &nbsp;&nbsp;b)容量瓶:500 mL;<br>&nbsp; &nbsp;&nbsp;c)移液管:50 mL;<br>&nbsp; &nbsp;&nbsp;d)滴定管:50 mL;<br>&nbsp; &nbsp;&nbsp;e)锥形瓶:250 mL。<br><strong>A.1.4 试验步骤</strong><br>A.1.4.1 按下述方法制备待测溶液:<br>&nbsp; &nbsp;&nbsp;a)称取干粉灭火剂试样2 g,精确至0.0002 g,置于100 mL烧杯中,加3 mL~4 mL丙酮并不断搅拌;<br>&nbsp; &nbsp;&nbsp;b)待丙酮挥发后,加入少量热三级水60℃~70℃溶解过滤,用约250 mL三级水洗涤不溶物,将滤液和洗涤液均收集在500 mL容量瓶中,用三级水稀释至500 mL,摇匀,即为待测溶液A。<br>A.1.4.2 用移液管吸取50 mL溶液A,移入250 mL锥形瓶中,加5滴甲酚红-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试验溶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黄色,读取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sub>1</sub>。<br>A.1.4.3 再加入10滴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试验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为暗红色。<br>A.1.4.4 煮沸2 min,溶液颜色变回绿色,冷却至室温。用盐酸标准溶液继续滴定至暗红色为终点,读取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sub>2</sub>。<br><strong>A.1.5 结果</strong><br>&nbsp; &nbsp;&nbsp;试样中碳酸氢钠含量x<sub>1</sub>按式(A.1)计算:<br><p style="text-align:center;">"</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1Q03015201O50.jpg.jpg </p><p></p><br>式中:<br>m<sub>0</sub>——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br>c——盐酸标准滴定溶液实际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br>V<sub>1</sub>——第一次滴定所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br>V<sub>2</sub>——滴定所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br>取差值不超过0.2%的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br><strong>A.2 灼烧法</strong><br><strong>A.2.1 仪器、设备</strong><br>&nbsp; &nbsp;&nbsp;试验用仪器、设备要求如下:<br>&nbsp; &nbsp;&nbsp;a)天平:感量0.2 mg;<br>&nbsp; &nbsp;&nbsp;b)马弗炉:分度值20 ℃;<br>&nbsp; &nbsp;&nbsp;c)称量瓶:ϕ50 mm×30 mm;<br>&nbsp; &nbsp;&nbsp;d)干燥器:ϕ220 mm。<br><strong>A.2.2 试验步骤</strong><br>A.2.2.1 将干粉灭火剂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度0.095MPa~0.096MPa、温度(50±2)℃的条件下,干燥1 h。<br>A.2.2.2 在已恒重的三只称量瓶中,分别称取已干燥的干粉灭火剂试样5 g,称准至0.0002 g。<br>A.2.2.3 将称量瓶免盖置于马弗炉内,在温度270 ℃~300 ℃,灼烧1 h。<br>A.2.2.4 取出称量瓶,加盖置于干燥器中,静置45 min称量,称准至0.0002 g。<br><strong>A.2.3 结果</strong><br>&nbsp; &nbsp;&nbsp;碳酸氢钠含量x<sub>2</sub>按式(A.2)计算:<br><p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1Q030153021334.jpg.jpg </p><p></p><br>式中:<br>m<sub>1</sub>——灼烧前干粉灭火剂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br>m<sub>2</sub>——灼烧后残留物质量,单位为克(g)。<br><h1 style="text-align:center">3.3 用地比例</h1><hr><p>3.3.1 公园用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其中陆地面积应分别计算绿化用地、建筑占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的面积及比例,公园用地面积及用地比例应按表3.3.1的规定进行统计。</p><p><strong>表3.3.1 公园用地面积及用地比例表</strong><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2211211FZU39.jpg.jpg </p><p></p><p></p><p>&nbsp; &nbsp; 注:如有“其他用地”,应在“备注”一栏中注明内容。<br>3.3.2 公园用地比例应以公园陆地面积为基数进行计算,并应符合表3.3.2的规定。</p><p><strong>表3.3.2 公园用地比例(%)</strong><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2211211F932141.jpg.jpg </p><p></p><p></p>&nbsp; &nbsp; 注:“—”表示不作规定;上表中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的用地比例是指其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br>3.3.3 公园内用地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br>&nbsp;&nbsp;&nbsp; 1 河、湖、水池等应以常水位线范围计算水体面积,潜流湿地面积应计入水体面积;<br>&nbsp;&nbsp;&nbsp; 2 没有地被植物覆盖的游人活动场地应计入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br>&nbsp;&nbsp;&nbsp; 3 林荫停车场、林荫铺装场地的硬化部分应计入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br>&nbsp;&nbsp;&nbsp; 4 建筑物屋顶上有绿化或铺装等内容时,面积不应重复计算,可按本规范表3.3.1的规定在备注中说明情况;<br>&nbsp;&nbsp;&nbsp; 5 展览温室应按游憩建筑计入面积,生产温室应按管理建筑计入面积;<br>&nbsp;&nbsp;&nbsp; 6 动物笼舍应按游憩建筑计入面积,动物运动场宜计入绿化面积。<br>3.3.4 历史名园应设与游人量相匹配的管理建筑和厕所。<br>3.3.5 公园内总建筑面积(包括覆土建筑)不应超过建筑占地面积的1.5倍。<br>3.3.6 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在公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在保证公园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陆地面积的65%的前提下,可按本规范表3.3.2的规定值增加,但增值不宜超过公园陆地面积的3%:<br>&nbsp;&nbsp;&nbsp; 1 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br>&nbsp;&nbsp;&nbsp; 2 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br>&nbsp;&nbsp;&nbsp; 3 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或水面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br><p style="text-align:center;"></p><p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条文说明</strong></p><p></p><br>3.3.1、3.3.2 陆地面积和水体面积之和为公园总面积。<br>&nbsp;&nbsp;&nbsp; 公园中如有占地面积较大的大规模人造假山以及其他不宜计入水体、建筑、绿化、铺装的面积,可以在表3.3.1“其他用地面积”一栏中说明。<br>&nbsp;&nbsp;&nbsp; 绿化用地,指公园内用以栽植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地的用地。<br>&nbsp;&nbsp;&nbsp; 公园建筑,包括各种游憩建筑、服务建筑和管理建筑。其中,管理建筑指用于公园管理,不对游人开放、服务的建筑。游憩和服务建筑是为游人提供游览、观赏、文化、娱乐等服务以及为游人的其他多种需要提供服务的建筑,包括亭廊、轩榭、票房、厕所、动物笼舍等。<br>&nbsp;&nbsp;&nbsp; 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指公园内的所有硬化场地,包括林荫停车场的硬化部分、林荫铺装场地的硬化部分以及砂石地面、沙土地面等。<br>&nbsp;&nbsp;&nbsp; 公园内的水面大小差别很大,有的没有水面,有的水面占总面积的3/4以上,且公园内的绿化、建筑及园路铺装等都建于陆地上,其比例只能与陆地面积相比,无法与总面积相比,所以采用按陆地面积大小确定比例的计算方式。水上建筑数量极少,其用地列入陆地中计算。<br>&nbsp;&nbsp;&nbsp; 表3.3.2中未列出类型的公园,其用地指标按其他专类公园用地指标取值。<br>3.3.3 本条规定了六点内容,其中:<br>&nbsp;&nbsp;&nbsp; 1 公园的河、湖、池、塘等水景,一般采用缓坡斜驳岸,水面面积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为方便统计,规定以设计常水位线为依据计算水面面积。<br>&nbsp;&nbsp;&nbsp; 2 公园中有些活动场地是砂石地面或土地面,这些场地只要是为游人活动服务的,均应计入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br>&nbsp;&nbsp;&nbsp; 6 动物园中的动物笼舍为游人的游赏提供服务,从游人使用角度划分建筑功能,应计入游憩建筑。<br>3.3.5 为限制公园过度商业开发,特规定本条。覆土建筑、地下建筑均计入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的规定计算。<br>3.3.6 公园的用地轮廓形状、园内地形和水体形式都影响园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面积。但不应过分强调以上因素而过多地加大园路铺装场的用地面积,减少绿化用地。<br><h1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3.4 容量计算</strong></h1><hr><p>3.4.1 公园设计应确定游人容量,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规模、数量以及进行公园管理的依据。<br>3.4.2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p><p></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2211211G026158.jpg.jpg </p><p></p><p>&nbsp;&nbsp;&nbsp; 式中 C——公园游人容量(人);</p><br><br><br><br><br><br><br><br><br><br><div data-cke-filler-webkit="end" data-cke-temp="1" style="width: 0px; height: 0px; border: 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left: -9999px; opacity: 0; overflow: hidden;">&nbsp;</div><p></p>
1.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仅作为演示数据,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盗版,破解有损他人权益和违法作为,请各位站长支持正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安全法规网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