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 XF1264-2015

master
2024-02-09
行业标准
标准型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强制标准
发布日期: 2015-06-29
实施日期: 2015-08-01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公共汽车客舱定灭火系统
Fixed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 for compartment of bus
GA 1264-2015
2015-06-29发布       2015-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
 
    本标准的第5章、第7章和8.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固定灭火系统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13/SC 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四川威特龙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晓勇、汪映标、黄勇、刘海燕、朱渝生、应朝阳、刘连喜、易红、叶旅、杨剑波、李德、张宗勤、李伟、徐洪勋、唐柳、杨曦。

引言

    公共汽车发生的燃烧事故和放火刑事案件,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正常营运秩序,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公共汽车客舱适用的快速灭火系统,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是保障乘客生命安全和公共汽车运行安全的需要。
    为规范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的生产、检验、设计、安装、调试、验收和维护,制定本标准。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相关专利的使用(专利号 ZL200910303792.9、专利号 ZL200920305246.4、专利号 ZL200920311889.X、专利号 ZL200920311879.6、 专利号 ZL200920082590.1)。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同意在公平、合理、无歧视基础上,免费许可任何组织或 个人在实施本标准时实施其专利(专利号ZL200910303792.9、专利号ZL200920305246.4、专利号 ZL200920311889.X、专利号 ZL200920311879.6、专利号 ZL200920082590.1)。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专利权人:四川威特龙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区大道99号附9号。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型号编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及验收,维护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系灭火剂和泡沫灭火剂为灭火介质的单层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3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方法
    GB/T 2423.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5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 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10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振动(正弦)
    GB 5135.3-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3部分:水雾喷头
    GB 6245-2006 消防泵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3043 客车定型试验规程
    GB 15308-2006 泡沫灭火剂
    GB/T 17626.14-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
    GB 17835 水系灭火剂
    GA 306.2-2007 阻燃及耐火电缆 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 第2部分:耐火电缆
    HJ/T 153-2004 化学品测试导则
    HJ/T154 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 fixed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for compartment of bus
    由喷头、灭火剂输送管道、驱动装置、灭火剂储存装置及启动装置等组成,安装在公共汽车客舱内用 于控制和扑救初起火灾的灭火系统。
3.2 响应时间 responding time
    从按下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启动装置到客舱内最远端喷头喷出灭火剂的时间。

4 型号编制

    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的型号编制规则如下:

    示例:
    GKM-12-200/-5。表示为某公司生产的、适用最大车长为12m、灭火剂储存装置的容量为200L、系统适用最低环境温度为-5℃的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

5 要求

5.1 系统
5.2 喷头
5.3 灭火剂输送管道和管件
5.4 驱动装置
5.5 灭火剂储存装置
5.6 灭火剂
5.7 启动装置

5.1 系统

5.1.1 响应时间
    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4s。
5.1.2 喷放时间
    系统持续喷放时间不应小于120s。
5.1.3 最远端压力
    系统正常工作时,客舱内最远端喷头入口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0.20MPa且小于1.20MPa。
5.1.4 喷放强度
    灭火剂喷放强度不应小于2.0L/(min·m²)。
5.1.5 工作温度范围
    系统的工作温度范围应符合以下三级之一:
    ——一级:-5°C~+55°C;
    ——二级:-20°C~+55°C;
    ——三级:-40°C~+55°C。
5.1.6 系统自检
    系统应具备对自身供电系统的工作状态、灭火剂液位的检查功能。
5.1.7 布水性能
    系统启动后,客舱内部地板水平投影面上均应布有灭火剂。
5.1.8 灭火性能
    系统启动后10s内客舱温度开始持续下降,40s后客舱内最高温度应低于93°C,60s内扑灭明火且客舱内平均温度下降到60°C以下。
5.1.9 气候环境适应性
    系统(管路和喷头除外)应能承受表1所规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各项试验。
气候环境试验项目
5.1.10 机械环境适应性
    系统(管路和喷头除外)应能承受表2所规定的机械环境试验。
机械环境试验项目
5.1.11 系统运行可靠性
    系统应按附录A进行系统运行可靠性试验。试验中不应出现水箱变形、管网渗漏等现象,试验后系统应能正常运行。
5.1.12 系统电源
    系统以公共汽车车载电瓶为电源时,应采用具有护套保护的电源线与电瓶直接相连。系统的电源线路应设置过载保护装置。

5.2 喷头

5.2.1 外观、标志
    喷头的外观、标志应符合GB 5135.3-2003中开式喷头的相关规定。
5.2.2 过滤网
    喷头应设置过滤网,网孔边长不应大于喷孔直径的80%,过滤网总面积应大于全部喷孔横截面积的10倍,过滤网网孔的总面积应大于全部喷孔横截面积的4倍。
5.2.3 材料
    喷头应采用耐腐蚀性能不低于奥氏体不锈钢的金属材料制造,过滤网应采用不锈钢制造。
5.2.4 流量系数
    按6.2.4进行试验,在升压和降压过程中不应出现压力振荡现象,每个压力点的流量系数和平均流量系数的公称值之差均不应大于公称值的±5%。
5.2.5 喷放角
    按6.2.5进行试验,试验压力为0.20MPa,喷头的喷放角应为150°±10°。
5.2.6 喷洒性能
    喷头的垂直喷洒图形应符合图1所示。

 

垂直喷洒图形

 

5.2.7 布水性能
    按6.2.7进行试验,在0.20MPa压力对应的流量下,低于平均洒水密度50%的面积应小于20%。
5.2.8 喷头强度
    按6.2.8进行试验,雾化喷头各部件连接处不应松动、脱落或损坏。
5.2.9 其他性能
    耐氨应力腐蚀性能、耐二氧化硫腐蚀性能、耐盐雾腐蚀性能、耐低温性能、耐高温性能、抗振动性能、 抗机械冲击性能应符合GB 5135.3的规定。

5.3 灭火剂输送管道和管件

5.3.1 材料
    灭火剂输送管道和管件应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或综合性能不低于奥氏体不锈钢的材料。
5.3.2 外观
    灭火剂输送管道和管件表面不应有加工缺陷和机械损伤,无明显变形。

5.4 驱动装置

5.4.1 驱动水泵
5.4.1.1 材料

    驱动水泵的泵轴、叶轮应选用抗腐蚀材料制成。
5.4.1.2 外观
    所有铸件外表面不应有明显的结疤、气泡、砂眼等缺陷。
5.4.1.3 额定流量
    按6.4.1.3规定的方法测得的驱动水泵额定流量与厂家公布值相比,其差值不应大于厂家公布值的 10%。
5.4.1.4 额定压力
    按6.4.1.4规定的方法测得的驱动水泵额定压力与厂家公布值相比,其差值不应大于厂家公布值的 10%。
5.4.1.5 抗电压波动性能
    驱动水泵的额定工作电压为24Vd.c.。在24(1±20%)Vd.c.电压波动的情况下,驱动水泵应运转正常,且泵的出口压力不应低于其额定压力的80%。
5.4.1.6 水泵过滤网
    驱动水泵吸入口处应设置便于拆卸的抗腐蚀性滤网,滤网上的网孔边长不应大于吸入口直径的20%。
5.4.2 其他驱动装置
    采用其他驱动装置的系统应符合5.1.7的规定。

5.5 灭火剂储存装置

5.5.1 材料
    应采用耐腐蚀性能不低于不锈钢的材料制造。
5.5.2 外观
    灭火剂储存装置的表面不应有加工缺陷和机械损伤,无明显变形。
5.5.3 密封性能
    按6.5.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灭火剂储存装置不应渗漏。

5.6 灭火剂

5.6.1 基本要求
    系统所采用的水系灭火剂应符合GB 17835的要求,所采用的泡沫灭火剂应符合GB 15308的要求。
5.6.2 生物安全性能
    系统所采用的灭火剂应符合HJ/T 154中经皮急性毒性分级、吸入急性毒性分级的实际无毒要求和眼刺激急性毒性分级、皮肤刺激急性毒性分级的实际无刺激性要求。
5.6.3 凝固点
    根据车载实际储存状态,灭火剂或其混合液的凝固点分为 

三个等级。

 

5.7 启动装置

5.7.1 启动方式
    系统应采用手动启动方式。
5.7.2 报警与联动信号输出功能
    系统应具备在系统启动后向外输出用于报警和联动的开关量信号的功能。
5.7.3 控制线
    控制线应符合GA 306.2-2007中Ⅱ级耐火电缆的要求。
5.7.4 防误操作性能
    应在启动装置外设置防止误操作的防护罩。
5.7.5 可靠性要求
    启动及复位按钮按6.7.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启动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5.7.6 显示功能
    启动装置应具有系统正常工作状态、失电识别功能及灭火剂低液位报警显示功能。

6 试验方法

6.1 系统
6.2 喷头
6.3 灭火剂输送管道
6.4 驱动装置
6.5 灭火剂储存装置
6.6 灭火剂
6.7 启动装置

6.1 系统

6.1.1 试验用仪器设备及布置要求
6.1.1.1 试验用仪器设备

6.1.1.1.1 压力传感器的精度不低于0.4级。
6.1.1.1.2 温度传感器的精度不低于±2%(采用热电偶时,应为K型,直径不大于1mm)。
6.1.1.1.3 秒表:分度值0.1s。
6.1.1.1.4 视频录像机应有时间记录功能。
6.1.1.1.5 无纸记录仪的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1s。
6.1.1.2 试验用仪器设备布置
    客舱前端和后端各安装一个摄像头,并与具有时间记录功能的视频录像机连接。客舱末端喷头入口处设置压力传感器,并连接至记录仪。
    测试前应对测试仪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摄像头、视频录像机、无纸记录仪进行联动调试,保证测试仪器正常能够正常使用。将视频录像机、无纸记录仪进行时间校对,使各仪器时间统一。
6.1.2 响应时间
    启动系统,秒表开始计时,待客舱内末端喷头出水时终止计时。
6.1.3 喷放时间
    在额定工作压力下,启动系统,客舱内末端喷头出水开始计时,所有喷头停止喷水时终止计时。
6.1.4 最远端压力
    在额定工作压力下,启动系统30s后,采集客舱内末端喷头处压力值。
6.1.5 喷放强度
    调整最不利点的喷头出口压力为0.20MPa,在客舱内每个喷头下准备一个接收装置,启动系统,喷放完毕后对收集的全部灭火剂量称重,按式(1)计算喷放强度:

 

 

    式中:
    W——喷放强度,单位为升每分钟平方米[L/(min•m²)];
    M——收集的全部灭火剂量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ρ——灭火剂比重,单位为千克每升(kg/L);
    S——接收装置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T——喷放时间,单位为秒(s)。
6.1.6 系统自检试验
    接通或断开系统电源,观察系统所显示的电源状态是否与电源的实际状态相符。
    向已放空的灭火剂储存装置缓慢地充装灭火剂,观察系统的灭火剂液位显示是否与灭火剂储存装置内灭火剂的实际液位相符。
6.1.7 系统布水试验
    按模型配置系统,装配完毕后接通电源,按下启动按钮,进行喷放试验。目测灭火剂的分布情况。
6.1.8 灭火试验
6.1.8.1  一般要求

6.1.8.1.1 试验模型应依据系统最大适用车长设定,并应符合6.1.8.2的要求。
6.1.8.1.2 乘客座椅设置数量应满足表3的要求。

 

座椅设置数量

 

6.1.8.2 试验模型的参数设定
6.1.8.2.1 试验油盘形状和尺寸

    油盘燃烧油面的总面积应大于客舱水平投影面积的12.5%;油盘高度不小于50mm。试验油盘形状和尺寸可参照附录B设计。
6.1.8.2.2 油盘的布置
    油盘的布置可参照图B.3的方式,其中:
    a) 每个车门口地板或梯步面上,应设置一个0.3m×0.3m的油盘(如油盘2、油盘5) ;
    b) 在乘客座位下面隐蔽处,应至少设置一个0.3m×0.3m的油盘(如油盘1);
    c) 在喷头覆盖水平投影面上最不利点,乘客座位上,应设置一个0.3m×0.3m的油盘(如油盘6) ;
    d) 在客舱最后一排座位前的地面上,应横向全长设置一个油盘(如油盘4);
    e) 其余油盘应沿客舱乘客通道在地板面上布置,其总长度应大于系统最大适用车长的50%。
6.1.8.2.3 试验用燃料
    试验用燃料可采用93#车用汽油,其总量应按式(2)计算:

 

 

    式中:
    G——试验用油总量,单位为升(L);
    q——单位面积用油量,取值q≥0.173 L/m²;
    S——客舱水平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客舱水平投影面积应按式(3)计算:

 

 

    式中:
    lmax——系统最大适用车长,单位为米(m);
    ω——客舱内宽度,单位为米(m)。
    各油盘油量按总油量与油盘燃烧油面总面积的比例均匀分配,每个油盘所分配的油量,应保证该油盘的正常燃烧时间大于120s。
6.1.8.2.4 温度传感器的设置
    在客舱内中轴线上、距地面1.6m处应均匀设置温度传感器,其数量不应少于4个,如图B.4所示。
6.1.8.2.5 通风口的设置
    试验时,供乘客上下的车门(不含应急门)和客舱顶面的通风口或人孔应全部开启。
6.1.8.3 试验步骤
6.1.8.3.1 将所有油盘底部垫水,高10mm,通过量筒向各油盘加注93#车用汽油。
6.1.8.3.2 点燃所有的试验油盘,预燃10s,手动启动系统。
6.1.9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
6.1.9.1 高温试验
6.1.9.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2的要求。
6.1.9.1.2 试验方法
    将系统(管路和喷头除外)按正常工作方式连接,放入高温试验箱,在55°C±2°C的温度下连续放置72h。其间,在1.2倍的额定工作电压下,接通系统电源1h,断开系统电源1h,反复通、断电循环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后检查系统各部件,接通电源检查其功能。
6.1.9.2 高温放置试验
6.1.9.2.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2中的要求。
6.1.9.2.2 试验方法
    将连接完毕的系统放入高温试验箱,在55°C±2°C的温度下放置8h。试验中不通电,试验后恢复至室温接通电源,在额定工作电压下,检查其功能。
6.1.9.3 低温试验
6.1.9.3.1 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应符合GB/T 2423.1的要求。
6.1.9.3.2 试验方法
    将系统(管路和喷头除外)按正常工作方式连接,放入低温试验箱,在系统最低工作温度下放置72h。其间,在0.8倍系统额定工作电压下,接通系统电源1h,断开系统电源1h,反复通、断电循环直至 试验结束。试验后检查系统各部件,接通电源检查其功能。
6.1.9.4 低温放置试验
6.1.9.4.1 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应符合GB 2423.1的要求。
6.1.9.4.2 试验方法
    将连接完毕的系统放入低温试验箱,在系统最低工作温度下放置8h。试验结束恢复至室温后,接通电源,在额定工作电压下,检查其功能。
6.1.9.5 恒定湿热试验
6.1.9.5.1 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应符合GB/T 2423.3的要求。
6.1.9.5.2 试验方法
    将系统按正常工作方式连接,放入试验箱,在干球温度为40°C±2°C,相对湿度为90%〜95%环境 中放置24h;接通电源,在系统额定工作电压下放置24h。试验后检查系统各部件,接通电源检查其 功能。
6.1.10 机械环境适应性试验
6.1.10.1 振动试验
6.1.10.1.1 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应符合GB/T 2423.10的要求。
6.1.10.1.2 试验方法
    将系统按正常工作方式连接,安装在振动试验台上,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扫频振动试验,扫频速度为 1oct/min,频率为5Hz〜300Hz,其中5Hz〜11Hz频段范围内,振幅为10mm;11Hz〜300Hz频段范围内,振动加速度值为50m/s²,X、Y、Z每个方向试验8h。试验中及试验后检查系统。
6.1.10.2 冲击试验
6.1.10.2.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5的要求。
6.1.10.2.2 试验方法
    将系统按正常工作方式连接,安装在试验台上,在X、Y、Z三方向分别进行三次脉冲波形为半正弦波、峰值加速度为490m/s²、脉冲持续时间为11ms的机械冲击。试验后检查系统。
6.1.11 系统运行可靠性试验
    系统运行可靠性试验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
6.1.12 系统电源检查
    检查系统的电源及电源线路。

6.2 喷头

6.2.1 一般要求     
    喷头的外观检验、标志检查、氨应力腐蚀试验、二氧化硫腐蚀试验、盐雾腐蚀试验、低温试验、高温试验、振动试验、机械冲击试验应按GB 5135.3的规定进行试验。
6.2.2 过滤网
    用游标卡尺测量过滤网的网孔和喷头喷孔直径。
6.2.3 材料
    检查供方提供材质证明书。
6.2.4 流量系数测量
    按GB 5135.3-2003中6.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喷口处压力为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至最高工作压力每间隔0.05MPa的系列值。
6.2.5 喷放角的测量
    按GB 5135.3-2003中6.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试验压力为0.20MPa。
6.2.6 喷洒试验
    喷头出口压力0.2MPa下,按GB 5135.3-2003中6.6.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2.7 布水试验
    试验室面积为2.4m×6.0m,布置如图2、图3所示。水雾喷头最高出水口到集水盒上边缘的距离2.1m,4只相同的喷头对称布置在试验管网上,喷头间距为1.2m。

 

洒水分布试验管道布置
洒水分布试验管道布置

 

    将90只面积为0.4 m×0.4m的集水盒均匀布置在4只喷头的保护面积内,每个水雾喷头的流量应是在0.20MPa下按式(4)(根据公称流量系数)计算出的流量,每次试验的洒水时间不应低于3min。

 

 

    式中:
    K——流量系数;
    p——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试验后,测量每个集水盒的水量,计算每个集水盒的洒水密度和整个保护面积内的平均洒水密度。 水雾喷头的平均洒水密度按式(5)计算:

 

 

    ρ平均——平均洒水密度,单位为毫米每分钟(mm/min);
    Q——单只水雾喷头在额定工作压力下的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
    D——喷头安装间距,单位为米(m)。
6.2.8 强度试验
    按GB 5135.3-2003中6.7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3 灭火剂输送管道

6.3.1 材料
    检查材质证明书。
6.3.2 外观
    目测。

6.4 驱动装置

6.4.1 驱动水泵
6.4.1.1 材料

    检查材质证明书或合格证。
6.4.1.2 外观
    目测。
6.4.1.3 额定流量
    按GB 6245-2006中10.4的规定进行测试。
6.4.1.4 额定压力
    按GB 6245-2006中10.4的规定进行测试。
6.4.1.5 电压波动试验
    按GB/T 17626.14-2005中等级2的要求,进行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
6.4.1.6 水泵过滤网
    用游标卡尺测量过滤网的网孔和喷头喷孔直径。
6.4.2 其他驱动装置
    按6.1.7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5 灭火剂储存装置

6.5.1 材料
    检查材质证明书。
6.5.2 外观
    目测。
6.5.3 密封试验
    用堵头将灭火剂储存装置的出口密封,向灭火剂储存装置内充入空气,压力缓慢升至22kPa后,将整个装置沉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从该装置内冒出。

6.6 灭火剂

6.6.1 灭火剂的生物安全性能测试
    按HJ/T 153-2004中4.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6.6.2 灭火剂凝固点测试
    按GB 15308-2006中5.3.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6.7 启动装置

6.7.1 启动试验
    按下启动装置上的客舱喷雾系统启动按钮,检查系统启动情况。
6.7.2 报警与联动信号输出试验
    按下启动按钮,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启动装置报警与联动信号输出端子的通断情况。
6.7.3 控制线
    检查产品质量证明书和检验报告。
6.7.4 防误操作试验
    目测。
6.7.5 可靠性试验
    在通电状态下启闭启动及复位按钮500次。改变系统的供电、灭火剂量,查看装置的显示。
6.7.6 显示功能试验
    改变系统的供电、灭火剂量,查看装置的显示。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 出厂检验
7.2.1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见表4。抽检项目应按批进行,每批次不少于10套。
7.2.2 判定规则
    按表4规定的全部出厂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判该产品为合格。
出厂检验项目、型式检验项目和不合格分类
 
表4续

7.3 型式检验
7.3.1  一般规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产品应进行型式检验:
    a) 产品定型和投产鉴定时;
    b) 结构、材料、工艺有重大改变,可能影响系统的性能时;
    c)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时;
    d) 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提出要求时。
7.3.2 抽样与检验
    在不少于10套的同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品,检验程序及样品数量按附录C〜附录H的规定执行。
7.3.3 判定规则
    表4规定的型式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该产品合格。若出现A类不合格项,则判该产品为不合格;B类项目不合格数大于等于2,则判该产品为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在灭火剂储存装置上的明显部位应设置永久性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有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
    b) 规格和型号;
    c) 灭火剂类型
    d) 灭火剂容量;   
    e) 适用温度范围;
    f) 产品编号;
    g) 制造日期;
    h) 制造单位名称;
    i) 执行标准编号。
8.2 包装
8.2.1 系统组件的外包装箱上喷印标志,至少应有以下内容:
    a) 制造单位名称、地址;
    b) 商标;
    c) 符合GB/T 191规定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8.2.2 系统组件的包装箱内应有下列文件资料:
    a) 使用说明书;
    b) 装箱清单;
    c) 产品合格证。
8.3 运输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雨淋和受潮。
8.4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清洁的场所,避免与有腐蚀性的物质接触。
8.5 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书应按GB/T 9969的规定进行编写,并至少应有以下内容:
    a) 产品简介;
    b) 主要参数;
    c) 使用说明;
    d) 维护保养;
    e) 注意事项。

9 系统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喷头布置
9.3 水力计算
9.4 系统组件
9.5 管道布置

9.1 一般规定

9.1.1 系统适用于扑救公共汽车客舱内的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初起火灾。
9.1.2 系统组件应采用经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
9.1.3 系统的选择与设计,应综合考虑公共汽车客舱的火灾危险特性、设计防火目标、防护区的特征与 系统工况条件和喷头特性等因素。
9.1.4 系统应选用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的灭火剂,并在规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能够正常使用。
9.1.5 系统应为开式灭火系统。
9.1.6 系统应采用手动控制方式,具有其他控制方式时应给出说明。
9.1.7 选用单套灭火系统时,公共汽车的实际车长不应超过系统的最大适用车长。
9.1.8 当客舱配置两套及以上系统时,系统应能同时启动。

9.2 喷头布置

9.2.1 同一防护区内应采用相同的喷头,并均匀布置。
9.2.2 喷头数量应根据设计喷放强度、保护面积和喷头特性按式(6)计算确定。

    式中:
    N——防护对象的喷头的计算数量;
    S——公共汽车客舱的长度乘以宽度,单位为平方米(m²);
    W——防护对象的设计喷雾强度,单位为升每分钟平方米[L/(min•m²)]。
9.2.3 喷头的安装高度不应大于2.2m。喷头下方不应有遮挡。

9.3 水力计算


9.3.1 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应按式(7)计算:
                                                     

    式中:
    pf——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单位为兆帕(MPa);
    Q——管道的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L——管道计算长度,单位为米(m);
    C——管道摩阻系数,对于不锈钢管,C=150k,k为修正系数,取值1.51;
    d ——管道内径,单位为毫米(mm)。
9.3.2 管件及阀门的局部水头损失宜根据其相应的当量长度计算。对于不锈钢管件和阀门,其当量长度可按附录I确定。
9.3.3 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应按式(8)计算:
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

    式中:
    pt——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p——系统管道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单位为兆帕(MPa);
    pe——最不利点处喷头与贮水箱最低水位的高差,单位为兆帕(MPa);
    ps——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9.3.4 喷头的设计流量应按式(9)计算:
                         

    式中:
    q——喷头的设计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K——喷头的流量系数,数值取厂家公布值;
    p——喷头的设计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9.3.5 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式(10)计算:

                                                   

 

    式中:
    Q3——系统设计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hi);
    n——累计计算喷头数;
    qi——计算喷头的设计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9.3.6 系统灭火剂储存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应按式(11)计算:

 

系统灭火剂储存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

 

    式中:
    V——灭火剂储存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单位为升(L);
    Qs——系统设计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t——系统的设计喷放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9.4 系统组件

9.4.1 驱动装置及灭火剂储存装置应设置在不易被乘客踩踏且便于维修的位置。
9.4.2 在灭火剂储存装置入口应设置液位检测器,并在启动装置上设置液位报警显示。
9.4.3 启动装置应设置在驾驶员便于操作的位置,并可通过驾驶员侧的窗口从车外完成启动操作。
9.4.4 启动控制线应采用不燃套管保护,并应在套管上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9.5 管道布置

9.5.1 系统管道布置不应影响客舱的美观,固定管道用的部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9.5.2 系统管道固定点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的规定,弯角处应设置固定点。

 

系统管道固定点的最大间距

 

9.5.3 系统的管网布置宜采用均衡系统。

10 安装、调试及验收

10.1  一般规定
10.2 安装
10.3 调试
10.4 验收

10.1 一般规定

10.1.1 系统安装应由公交车生产企业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10.1.2 系统应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安装工艺规程进行安装。
10.1.3 系统安装完毕,安装单位应按工艺规程进行系统联动调试。
10.1.4 系统应由使用单位组织验收。系统验收合格后,安装单位应将系统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并移交相关技术资料。

10.2 安装

10.2.1 系统安装前,安装单位应熟悉安装工艺规程、设计文件等技术资料。
10.2.2 电气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敷设电缆线时应使用不燃保护套管,穿过车梁架孔时应使用过线圈进行保护;
    b) 电气线路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Ω。
10.2.3 驱动装置的安装固定应牢固可靠。
10.2.4 管道和管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管道安装前应保证管道内部清洁,不得留有杂质或其他异物;
    b) 管道穿过车架梁、地板处应使用金属套管;
    c) 管道的固定应符合9.5.2的规定。
10.2.5 管道安装完毕后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气密性试验:
    a) 试验介质采用氮气或压缩空气;
    b) 试验压力应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1倍;
    c) 试验合格后,应按表J.1填写试验记录。
10.2.6 喷头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在管道气密性试验合格后进行;
    b) 喷头安装的高度、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c) 安装应牢固、美观。

10.3 调试

10.3.1 调试人员应根据工艺规程按程序进行系统调试。
10.3.2 系统调试应包括驱动装置、启动装置的调试和系统模拟喷放试验,其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启动装置、驱动装置工作正常;
    b) 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4s;
    c) 灭火剂储存装置、管道和喷头无明显晃动和机械性损坏;
    d) 试验液体应能从每个喷嘴喷出。
10.3.3 系统调试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装入灭火剂,并按表J.2填写调试记录。

10.4 验收

    系统验收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a) 系统设计图、使用说明书;
    b) 系统符合市场准入要求的有效证明文件和产品出厂合格证;
    c) 安装单位的有效资质文件;
    d) 调试合格记录。

11 维护管理

11.1 使用单位应制定并实施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使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1.2 使用单位应结合车辆运行保养周期,定期对系统进行年检、季检、月检和日检。维护检查中发现 的问题应及时处理或上报。 
11.3 系统的维护管理应由使用单位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承担,或委托原安装单位进行。
11.4 系统的维护检查项目参见附录K,维护检查后填写系统维护检查记录。
11.5 电瓶的维护应按照车辆电瓶维护保养的相关规范,定期对车载电瓶进行检测和更换。
11.6 维护保养手册应包含下列内容:
    a) 维护保养等级;
    b) 维护保养周期;
    c)各级维护保养工作内容、标准和要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系统运行可靠性试验

A.1 试验条件
A.1.1 试验车辆应选用按GB/T 13043通过定型试验的车辆。
A.1.2 客舱固定灭火系统应按设计要求,安装在试验车辆上,并按设计要求充装规定量的灭火剂。
A.1.3 试验道路应为清洁、平坦的,用沥青或混凝土铺装的道路,宜为环形道路,其宽度不应小于8m。
A.2 试验要求
A.2.1 试验车辆运行试验总里程不应小于5000km,且每日试验里程不应低于300km。
A.2.2 试验车辆每运行1000km应检查系统,系统各部件不应松动、灭火剂箱应无泄漏,系统自检功能应正常。
A.3 测试及判定
A.3.1 试验前应连同系统整车称重,并记录试验车辆的编号信息和灭火系统的编号信息,作为配套新 车的自重。
A.3.2 系统功能测试
    系统运行试验完成后,按照第6章的方法,在额定工作压力下,完成以下测试:
    a) 系统响应时间应小于或等于4s;
    b) 系统末端压力应大于或等于0.2MPa;
    c) 系统喷放时间应大于或等于100s。
A.3.3 结果判定
    依据A.3.2系统功能测试结果判定:
    a) 运行试验和测试项目全部合格的,判定为系统运行可靠性合格;
    b) 其中任意一项不合格的,判定为系统运行可靠性不合格。

附录B (资料性附录)12m长公共汽车灭火试验布置

B.1 试验设备及布置
B.1.1 油盘1为L形,油盘2为T形,具体形状、尺寸如图B.1、图B.2所示。油盘3尺寸为:2000mm ×450mm×50mm;油盘4尺寸为:2100mm×350mm×50mm;油盘5、油盘6尺寸为:300mm×300 mm×50mm。以上油盘摆放位置如图B.3所示。
油盘1示意图
油盘2示意图

 
B.1.2 喷头共10只,靠客舱顶部安装。喷头及试验设备布置如图B.3所示。
B.1.3 在客舱内末端喷头入口处设置压力传感器。在客舱内中轴线上,距地面1.6m处均匀设置4个 温度传感器。如图B.4所示。
灭火试验模型
 
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置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系统功能试验程序及取样数量

C.1 试验程序说明
C.1.1 试验序号

    1) 响应时间(6.1.2);
    2) 喷放时间(6.1.3);
    3) 最远端压力(6.1.4);
    4) 喷放强度(6.1.5);
    5) 系统自检试验(6.1.6);
    6) 系统布水试验(6.1.7);
    7) 灭火试验(6.1.8);
    8)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6.1.9);
    9) 机械环境适应性试验(6.1.10);
    10) 系统运行可靠性试验(6.1.11);
    11) 系统电源检查(6.1.12)。
C.1.2 说明
    a) 上述试验序号在图C.1中用方框中的数字表示;
    b) 圆圈中的数字为试验所需的样品数。
C.2 试验程序图(见图C.1)
系统功能试验程序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喷头试验程序及取样数量

D.1 试验程序说明
D.1.1 试验序号

    1) 外观(6.2.1);
    2) 过滤网(6.2.2);
    3) 材料(6.2.3);
    4) 流量系数测量(6.2.4);
    5) 雾化角的测量(6.2.5);
    6) 喷洒性能(6.2.6);
    7) 布水性能(6.2.7);
    8) 喷头强度试验(6.2.8);
    9) 低温试验(6.2.1);
    10) 高温试验(6.2.1);
    11) 振动试验(6.2.1);
    12) 机械冲击试验(6.2.1);
    13) 盐雾腐蚀试验(6.2.1);
    14) 氨应力腐蚀试验(6.2.1);
    15) 二氧化硫腐蚀试验(6.2.1)。
D.1.2 说明
    a) 上述试验序号在图D.1中用方框中的数字表示;
    b) 圆圈中的数字为试验所需的样品数。 
D.2 试验程序图(见图D.1)
喷头试验程序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灭火剂输送管道试验程序及取样数量

E.1 试验程序说明
E.1.1 试验序号

    1) 材料(6.3.1);
    2) 外观(6.3.2)。
E.1.2 说明
    a) 上述试验序号在图E.1中用方框中的数字表示;
    b) 圆圈中的数字为试验所需的样品数。
E.2 试验程序图(见图E.1)
灭火剂输送管道试验程序

附录F (规范性附录)驱动水泵试验程序及取样数量

F.1 试验程序说明
F.1.1 试验序号

    1) 材料(6.4.1.1);
    2) 外观(6.4.1.2);
    3) 额定流量(6.4.1.3);
    4) 额定压力(6.4.1.4);
    5) 电压波动试验(6.4.1.5);
    6) 水泵过滤网(6.4.1.6)。
F.1.2 说明
    a) 上述试验序号在图F.1中用方框中的数字表示;
    b) 圆圈中的数字为试验所需的样品数。
F.2 试验程序图(见图F.1)
驱动水泵试验程序
 

附录G (规范性附录)灭火剂储存装置试验程序及取样数量

G.1 试验程序说明
G.1.1 试验序号

    1) 材料(6.5.1);
    2) 外观(6.5.2);
    3) 密封试验(6.5.3)。
G.1.2 说明
    a) 上述试验序号在图G.1中用方框中的数字表示;
    b) 圆圈中的数字为试验所需的样品数。
G.2 试验程序图(见图G.1)
灭火剂储存装置试验程序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启动装置试验程序及取样数量

H.1 试验程序说明
H.1.1 试验序号

    1) 启动试验(6.7.1);
    2) 报警与联动信号输出试验(6.7.2);
    3) 控制线(6.7.3);
    4) 防误操作试验(6.7.4);
    5) 可靠性试验(6.7.5);
    6) 显示功能试验(6.7.6)。
H.1.2 说明
    a) 上述试验序号在图H.1中用方框中的数字表示;
    b) 圆圈中的数字为试验所需的样品数。
H.2 试验程序图(见图H.1)
启动装置试验程序
 

附录I (资料性附录)管件及阀门的当量长度

    管件及阀门的当量长度见表I.1。
阀门及管件相对于不锈钢无缝管的当量长度
 

附录J (规范性附录)系统安装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系统管道气密性试验记录及系统调试记录应由安装单位技术人员按表J.1、表J.2填写,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结论。
系统管道气密性试验记录
系统调试记录
 

附录K (规范性附录)系统维护检查项目



K.1 系统维护检查项目应按表K.1的要求进行。
系统维护检查项目

K.2 系统在定期维护检查后应按表K.2的要求填写系统维护记录。
系统维护记录
10-22110Q64221392.jpg
13-1G01920542bX.jpg
13-1G01920555KF.jpg
10-22110Q6441EU.jpg
10-22110Q64451b4.jpg
10-1G10Q5005M60.jpg
13-1G021124235591.jpg
10-22110Q42932413.png
13-1G021125312G8.jpg
13-1G021125F5111.jpg
10-22110Q4360K44.png
10-22110Q43910438.png
10-22110Q64ITM.jpg
10-22110Q64ZT57.jpg
10-22110Q64942429.jpg
10-22110Q6495b48.jpg
10-22110QA10I08.jpg
13-1G022145159407.jpg
10-22110QA20Q45.jpg
13-1G022145U12a.jpg
13-1G022150155a6.jpg
13-1G022151032125.jpg
10-22110QA350Z2.jpg
13-1G022151439620.jpg
13-1G022151509636.jpg
13-1G022151K6159.jpg
13-1G022151R2236.jpg
13-1G0191942212E.jpg
10-22110Q63635O1.jpg
10-22110Q63A6139.jpg
10-22110Q63I3Q0.jpg
13-1G019201014423.jpg
13-1G01920215a60.jpg
10-22110Q64029154.jpg
10-1G10Q4232a08.jpg
10-1G10Q42451953.jpg
10-22110Q64202431.jpg
10-22110Q64221392.jpg
13-1G01920542bX.jpg
13-1G01920555KF.jpg
10-22110Q6441EU.jpg
10-22110Q64451b4.jpg
10-1G10Q5005M60.jpg
13-1G021124235591.jpg
10-22110Q42932413.png
13-1G021125312G8.jpg
13-1G021125F5111.jpg
10-22110Q4360K44.png
10-22110Q43910438.png
10-22110Q64ITM.jpg
10-22110Q64ZT57.jpg
10-22110Q64942429.jpg
10-22110Q6495b48.jpg
10-22110QA10I08.jpg
13-1G022145159407.jpg
10-22110QA20Q45.jpg
13-1G022145U12a.jpg
13-1G022150155a6.jpg
13-1G022151032125.jpg
10-22110QA350Z2.jpg
13-1G022151439620.jpg
13-1G022151509636.jpg
13-1G022151K6159.jpg
13-1G022151R2236.jpg
1.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仅作为演示数据,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盗版,破解有损他人权益和违法作为,请各位站长支持正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安全法规网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